10斤水稻出6斤精米!“白细美”背后的浪费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相比餐饮浪费,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同样不容忽视精细加工的大米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但看起来“白细美”的精米背后,却存在粮食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问题。
大米精加工会造成损耗 在市区一家超市记者看到,很多市民正在购买大米,这些大米有散称的也有精美包装的,在选购的过程中,有市民喜欢看起来“颜值”高一些的大米 在沭阳县高墟镇一家米厂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正在将加工过的大米进行机械化包装。
据了解,收上来的稻谷经历筛选、脱壳、打糠、抛光等多道环节,最终变成精米,包装后发往各地经销商 “抛光是碾压,把大米上一层暗的颜色像剥掉一层皮一样,这样去掉经过两道抛光,最后一道是把米粉就是大米上一层白颜色的去掉,变成精米。
”大米生产基地会计刘华东说 粮食精加工是行业的普遍现象,精度越来越高,出米率越低,可能会成为粮食“餐桌外浪费”的一环 “加工时候在碾米机来回提动的时候,会把米弄碎了一般一吨(2000斤)重的米出来1200多斤。
”大米生产基地会计刘华东说 刘华东介绍,他们厂出米率在60%左右,也有的厂出米率在70%,加工精度越高,大米就越白、越亮,看起来晶莹剔透、光鲜亮丽,可以卖到更高价格但是也会存在大米损耗问题,米厂为了减少浪费,他们将加工出的碎米、米糠等再加工进行售卖。
“10斤水稻出6斤精米出来,那4斤都是米油、米粉、黄米、白米、还有碎米,米油就是米糠,一般到饲料厂,米粉一般也到饲料厂,白米在浙江一带做年糕,黄米一般酿酒厂酿酒”大米生产基地会计刘华东说 “好看”不等于“好粮” 适度加工减少损耗。
营养科医生介绍,大米中60%至70%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大量必需氨基酸都聚积在谷皮、糊粉层、胚芽等外层组织中从这个角度讲,大米的传统加工工艺,如清选、去杂、碾白、抛光、色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实际上破坏了大米的营养。
“精米精面在加工过程中是很浪费粮食的,损耗度也是很大的(加工后)保留下来的胚乳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居多,里面留存的矿物质蛋白质是非常少的建议大家不购买反复加工的大米,最好搭配糙米一起吃,建议大家吃全谷物而不是一直吃精米精面。
“原来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精米度,看着漂亮抬高价格,增加程序,使大米有很多碎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现在高墟一些技术比较先进,思想比较好的进行引领,他们按照国标来生产合格的而且又比较高效的,既适合生活需要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沭阳县供销社副主任王斌说 粮食的深加工,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超过一定标准的过度加工会增加粮食的损耗,粮食加工不一定越“细”越好,应该推动企业切实遵循国家的有关标准,限制过度加工,提高粮食的加工和转化利用效率,降低损耗。
“那么要从根本上扭转大米过度加工导致的浪费问题,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标准另外也要加强市场的引导,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健康、节约、科学的膳食习惯,倒逼企业减少过度加工。
我们要按照国家建立结合社会这种要求,对大米的深加工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这种认识,走出误区通过各类社会主体,广大消费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切实把我们国家的粮食的加工,让它走上一个规范科学健康的轨道”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朱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