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威
集体农场型模式:
部分群众因外出务工或在外创业等原因,无力进行农田种植,自愿以较低价格将承包地经营权进行流转,村集体可以把这方面的土地统一流转下来,也可以成片流转村民的土地,建立集体农场进行统一经营,并提倡村干部按不超过30%的比例进行入股,通过订单的形式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产品,也可以种植一些绿化苗木等容易管理的品种,逐步将经营面积扩大,从而获取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
典型村:王集镇双营社区
王集镇双营社区位于镇北一公里处,原是经济薄弱村。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社区成立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2022年,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万元。
蓝天白云下,双营社区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农田里麦苗青青,社区居委会委员王健康正操控无人植保机来回穿梭,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作业,全力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气温回升,要重点防治小麦白粉病、条纹病、锈病等,蚜虫和草害也会加重危害麦苗,要密切关注麦田,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王健康是双营社区居委会委员,也是合作社农田管理员,他认真学习无人机植保技术,每天可以为400亩小麦喷洒农药。
据该社区党总支书记武维照介绍,合作社由社区两委人员领办经营,社区党组织书记出任集体合作社理事长,成员以土地入股,理事会成员出资作为经营周转资金。围绕推动合作社发展行稳致远,建立了运营管理规章制度,从资金开支、人员管理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定期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财务收支及审计情况全部向村民公开,保证合作社发展始终健康规范。
随着集体合作社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增加成员收入、增加合作社效益,带动农户富裕的社会效应越来越明显,实现了两种股份、一地三收。两种股份即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分别核算,分配红利。一地三收即土地保底收益分红、从事田间机械化种植等环节的务工收入、土地托管合作社,社区剩余劳动力打工创业,增加收入。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13户、1100人,经营土地1080余亩,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万元,纯利润75万元,上缴社区收益61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双营社区还在盘活闲置资产上做文章:通过整修和招商引资,将社区两座闲置学校租赁给温氏集团,年收入增加14.1万元。通过公共空间清理,整理出集体土地140亩、水面30亩,对外发包,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1.32万元。下一步,社区两委计划带领村民对耕地进行旱改水提质改造,平整土地,引黄河故道水源进村,提高耕作效率,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武维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