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如何变“强屯”?“亩产英雄”这样造! 江苏甲子丙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上百根无碱玻璃纤维纱被收卷机卷成捆 文/本报记者 张亚轩 通讯员 甄苏杰 李腾 宋显 实习生 陆红筱 图/本报记者 白雪 要素资源日益趋紧,以“亩产”论英雄、用实绩比高低、让“寸土”产“寸金”,成为各地“腾笼换凤”的重要路径。
今年以来,沛县大屯街道以“双超千亿”为引领,以弯道超车、产业升级为主基调,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产业培育壮大,努力实现“工业大屯”向“工业强屯”的进阶蝶变 在这个进程中,大屯街道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陈旧想法,树立“抱着篮子选好菜”的全新理念,实行“亩产论英雄”的倒逼机制,深入实施“升改扩”工程,挤出低效用地“水分”,大幅提升“亩均含金量”,将园区装满、工厂盛满、企业灌满…… 大屯街道取缔了100多家“三乱无”企业,整体的企业数下降了一半。
启动了“235、升改扩”培育计划,即传统企业通过升级改造扩产,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增长20%,财税和社会贡献率提升30%,安全生产和环保风险压降50%,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大屯”如何变“强屯”?“亩产英雄”如何造?我们走进工厂找答案! 向细分赛道要“亩产” “8条智能化生产线同步开工,从生产规模、产品技术到产线实力,我们可以说是全球第一!” “主打5G光缆加强芯,强度更优、成本更低。
” “这一捆是5万米,一根线,中间无接头!” “光缆最怕鼠咬,我们的产品让‘口感’很不好,逼着老鼠‘望而却口’” …… 7月28日,斜风细雨,送来清凉 占地15亩的江苏甲子丙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沛县大屯街道北部的一条小河旁,公司负责人李先桥透露的一条条信息振奋人心,给人的感觉——这家“小”企业,联着大市场。
这里是“线”的“衣帽间”,上百根无碱玻璃纤维纱,“穿上”浓稠的乙烯基树脂“衣”,在传输带的牵引下继续“直行”,直到被收卷机卷成捆……而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家生产传统塑编的老企业 5G网覆盖运用后,以前惯用的铁芯、钢芯不适应时代要求,而甲子丙生产的玻璃纤维光缆加强芯就是最好的替代品,它强度更优、成本更低,可广泛用于海底光缆、光纤到户、户外光缆等领域。
从生产塑编到生产玻璃纤维光缆加强芯,空间相同、效益不同 以前,这里搞塑编,用工86人,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现在,这里生产玻璃纤维光缆加强芯,用工30人,预计年产值1亿元,预计利税1000万元。
“街道带着我们把市场分析做足做透,从筛选行业到最后定夺,都给予关键性建议,鼓励企业要干就干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李先桥在外地从事塑编及传统玻璃钢行业,在大屯街道的帮扶下,逐步了解相关产业前景,与之前在此地块生产塑编产品的徐州市锋伟塑料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混改,2月6日,甲子丙公司横空出世。
大屯街道帮助甲子丙公司与上游高端企业对接,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实现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跃升 “企业家的转型决心,与大屯街道‘以单位产出为王,靠质量效益论英雄’的理念不谋而合”负责工业的沛县大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甄苏杰说,街道带着企业探索转型路径,选择技术高新、发展长远、利润可观的产业,力争在细分赛道的最高领域,让企业做到行业的最顶端。
大大小小的企业就像轮子,只需轻轻一推
“每个班,生产岗位1人,分切岗位2人,打包岗位3人,一天2个班,这样就需要12人,加上管理人员5人,一共17人”徐州华强塑业包装有限公司生产主管温从伍给记者算了一下用工构成 而两年前的华强塑业,因产品低端,一度陷入市场萎缩的困境。
而今,通过引进全流程进口数字化生产设备,开发企业KPS系统,生产食品、医药级CPP流延膜,一跃成为“亩产英雄” 华强塑业总经理温从伍细数发展历程—— 2005年,华强塑业落户沛县大屯,2021年之前一直做塑编产品,每年开票金额2000万元左右,用工70多人,毛利率5%左右; 2021年,公司在“智改数转”提档升级后,当年实现开票收入近7000万元; 今年开票金额预计达亿元,年生产总值提高300%,毛利率提高至30%,产品合格率达到99.9%,生产效率提升200%,能源消耗降低45%,生产成本降低20%…… “现在,全厂操作强度很低,只需看好4个面板,分别连着公司的监控大屏和管理人员的手机小屏。
”如今,温从伍更习惯通过手机了解车间运行,远在德国的设备生产厂家也能实时看到设备参数情况,做到远程维修 温从伍说,这一切变化,源自于大屯街道制订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大屯街道按照“市场倒逼、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采取“一企一策”“网上诊断”“远程咨询”的做法,细化推进方案,专项资金支持,聘请专家团队对企业数字化平台进行个性化设计,帮助多家企业抢占转型“智”高点,从而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目前,大屯总共有146家企业,49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现已阶段性完成“智改数转”28家,今年将引导剩余21家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打造5家市级“智改数转”标杆企业 向大步快走要“亩产” 从铸造,到阀门,到机床……占地70亩的江苏润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两年之内上演转型升级“三级跳”。
在生产车间,从南至北仅百十米的距离,我们看到了一家企业的“前世今生”——从体量小、效率低的老式手动设备,到用于数控加工的半自动化机床,再到企业自主研发、直接生产数控设备的智能机械装备,目光所至,与日俱新。
“这是‘母鸡’,也是母机!母鸡能下蛋,蛋能生小鸡,这个母机能‘生’自己——机床‘生’机床!”在大屯街道江苏润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卧式龙门加工中心里,总经理朱节义在“秀”拳头产品——数控机床这个拳头产品有多硬?用朱节义的话说,“这样的机床徐州只有润鹏和徐工有”。
在生产车间的另一端,我们看到这家公司的另一系列产品——阀门,从直径最小200mm到直径最大3000mm 在阀门生产区域,地上摆着两堆阀盘,一堆一看就是毛坯——颗粒粗糙,另一堆一看就是成品——光可鉴人。
“如果说这个毛坯阀盘能卖1000元,那么经过机床加工后,能卖3000元从1000元到3000元,加工起来只需要半小时” 润鹏公司原址是生产矿产配件、铸钢铸铝的铸造厂,一家妥妥的高能耗企业,之所以建在大屯,是因为当时这里的电价低。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加上以往的低价电不复存在,传统铸造配件业面临生存危机 2020年,润鹏公司开始专注生产阀门一年后,利用精细加工技术,大批量生产高端阀门,涉及医用、航空航天、石油管道等领域,完成了由高耗能企业向精加工企业的转型。
“生产阀门时,需要用到多种数控机床设备,进购资金需求量较大企业听取街道建议,下定决心,与其一直被动,不如自己生产”据大屯街道招商负责人介绍,今年,企业正式完成了第三次变身,跻身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一般来说,机床长度差距几米,造价却能翻倍上涨。
润鹏公司在大屯街道的建议下,正式投入生产各类通用机床设备 在苏邦威数控机床生产车间,朱节义指着正在组装的机床介绍,这样一台设备,纯靠进口需要500万元,实现完全国产化后只需300多万元 看来,一只“母鸡”所惠及与辐射的,绝不限于怀中这一窝,而是惠及全行业。
“下一步,在大屯街道的引介下,我们计划与园区内专门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联手,开发机械臂装置,进一步提升自动化程度”朱节义说,第一年,企业总体产值约为2000万元;去年,产值达到7000万元;今年,对破亿元信心满满。
“未来项目满产状态下,一年营业额可过3亿元” “相同的场地中,从高耗能的铸造小厂到产值过亿的精加工企业,润鹏公司仅仅用了两年”大屯街道办事处主任庄岩说,苏邦威项目是大屯企业由“大”转“强”、推进产业升级的一个代表,也是大屯制造业从传统能源转型高附加值、高成长型、高端精密制造的一个缩影。
“甲子丙、华强、润鹏3家公司的蝶变是大屯‘亩产论英雄’的群像,提升存量企业与引入高新企业并不矛盾,将企业从存亡边缘拉回,帮助其达能达产再突破,也是在增‘亩产’、造英雄”沛县大屯街道党工委书记苏增彦说,大屯街道计划每年缩减20%的低效企业,逐步提高准入门槛,用足用好土地资源,不断提升引进企业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质量及贡献率。
“为什么县委、县政府反复强调‘亩产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各板块需不需要扩大工业用地面积?需要!但是更需要提高‘亩产’!地多不是本事,‘亩产’上来才叫本事!现在苏南工业用地亩均纳税超过40万元,我们还差得远呢!”沛县县委书记吴昊说,袁隆平老先生的最大贡献是把水稻从原来的亩产三四百斤,提高到了800斤、1000斤、1200斤,地块还是这么大,产量却翻番再翻番……。